马得勇:信息认知模式与舆论态度的形成

作者:2021/06/21 04:07


6月18日下午,由沙龙会s36网站大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沙龙会s36网站大全政治学系承办的“70周年校庆·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41场”在法商北楼325举行。讲座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马得勇教授主讲,题为“信息认知模式与舆论态度的形成”。政治学系副主任于晶主持本次讲座,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教研室主任王帆与易妍副教授、邰浴日副教授,以及政治学理论专业王逸帅副教授参会。



讲座伊始马老师便讲道,在政治传播或传播学研究中,若想理解为何不同个体接收同一事物、舆论、信息后会产生不同态度、行为,只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信息内容或仅针对传播环境进行分析是不够的,还需引入认知心理学领域知识,以了解个体的内在心理差异。他随即展示了个体从信息输入到行为反应中认知的一般过程:在接受信息后,个体会经历感知注意、编码解读、进一步处理、推理、判断和决定等阶段,储存并检索已有的记忆及知识。面对大量信息时,个体借由认知框架对其进行类型化或分类处理以层层抽象出许多概念,即“认知图式”或“启发法”,它能使人们迅速和运用最少的心智努力去做出决策、判断或解决问题。

此外,个体既会按事物发展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进行认知,即借助理性的“冷认知”,也会凭借直觉产生“热认知”。这意味着,人类在决策时是基于有限理性的。但有限理性不等于非理性,它是一种根据本能或本性形成的理性。而基于对认知的一般过程阐释,马老师还探讨了个体的主观性社会现实构建问题。他指出,我们当前的研究对象大多为“社会性现实”,如人的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舆论。作为主观性社会现实而存在的舆论,其建构需要满足三个要素:既有的知识输入、给定情境的输入以及认知系统对信息的处理。



随后,马老师以三项个人研究为例,分享了他对个体信息认知中所存在的先占优势、保守倾向,以及个体信息认知能力与舆论态度关系的发现。三项研究均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第一项聚焦中美贸易战议题,分析了媒体的框架效应及其持续性。结果显示,个体对贸易战的态度表达会受中美认知图式影响,媒体所提供信息虽然也是决定因素,但仍有相当量个体未对媒体提供的亲美信息发生态度改变。马老师将这种现象解释为信息的“先占优势”,或“认知保守倾向”,即:有些知识是我们从童年时就开始接受的,其往往影响着个人判断,我们一般会把它作为真实的信息储存在记忆中以形成各种各样的图式,并很少提出质疑。

马老师的第二项研究通过对谣言与辟谣现象的实验,验证了“认知保守倾向理论”:人类会将首先接收的信息作为真实信息处理,即使导致某种信念的信息被证明是完全不可信的,他也会坚持原初的观点和信念。



对于第三项研究,马老师指出,信息认知能力是个人加工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多数人对政治经济等复杂社会现象的认知是碎片化,并且存在很多认知混乱与矛盾。此外,马老师还介绍了这三项研究中“实验法”的操作流程、指标设计及样本分组原则,并针对师生所提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最后,马老师总结道,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普通民众获得了表达渠道,通过自我发声深度参与到公共舆论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认知能力较低的个体并不具备对公共舆论的深度了解与判断,一些个体借由新媒体表达态度反而降低了社会公共舆论的质量。


文字 | 傅文君

图片 | 吴宗晏

编辑 | 吴宗晏


版权所有:沙龙会s36网站大全 - s36沙龙会体育在线入口 沪ICP备05003394
地址:东川路500号 200241 电话:86-21-622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