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丨吴冠军:要警惕那些“快速解决焦虑方案”

作者:2019/04/11 09:32

一个为颜值和爱情焦虑的女学生

  吴冠军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政治哲学,几年来尤其关注对于日常生活的思考,在他看来,各种吃喝玩乐等事物,如果将其“陌生化”,把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重新变得不那么熟悉,有一点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就是思考的起点。如果我们不去思考生活,浑浑噩噩,那就只是在“活”。但如果有能力通过思考,愿意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哲学性的方式打开,这就践行了当年苏格拉底所说的“哲学式生活”。

  他在很多场合用这种思路解读过“颜值”话题。

  “如今大家接受的美的标准,都是大眼睛、锥子脸、曲线窈窕的身材,等等。但我不相信如今全国各地的男性审美品位会如出一辙,喜欢同一种特定的女性外表。于是我们要追问,是什么样的机制,使得我们会一致认为某个女明星很好看?

  “只要你愿意再深入思考一步,就会发现我们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审美品位,是被拉到了一条无形的加工流水线上。我们今天欣赏的女性美,完全按照高加索人种的特征为范本,高加索人就是白人女性,比较容易有锥子脸和丰满身材。而从生物学意义上看,我们蒙古人种的脸都是偏圆的,鼻梁没那么挺,身材较为扁平。但可悲之处就在于,我们被拉上了一条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在场、对我们产生了剧烈影响的审美流水线后,只认这一种美了。这导致了很悲惨的结局。比如韩国的整容业为什么如此发达?因为女生没有办法长成高加索人种的样子,最后只能去开刀,让自己的容貌接近那个美的标准。就像如今的‘网红脸’,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长得差不多。而为了塑造网红脸,整容过程其实非常血腥,切割骨头、填充身体——这就是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看不见的暴力,甚至我们自愿接受这样的暴力。”

  在做了这样一番解构之后,吴冠军发现,自己有一个女学生,到大四要毕业的时候找他指导毕业论文,自己却几乎认不出她了,因为她做了一个整容手术。

  吴冠军:“你听过我的课,怎么还会去整容?”

  女生:“老师,我知道您课上跟我们分析过,但是我才二十多岁,很希望在大学里找到一份爱情。都说‘拐角遇到爱’,我在丽娃河(华东师大的校河——读+注)旁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所有角落都拐过了,却连爱情的踪影都没遇到。我去做了整容手术变成锥子脸后,以前根本看都不看我的男生,现在屁颠屁颠地向我献殷勤。以前他们的眼神永远不会聚焦在我身上,但是在我整容之后,我就变成他们生活中的焦点,我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了。老师你理解我吧,这就是我的生活,为了另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我愿意付出代价。”

  吴冠军把这个事例写进了《后人类纪的共同生活》里。他感叹:我们的日常生活真没有那么简单,吃喝玩乐,各种审美品位,各种快感,背后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机制。在人们看清欲望的机制之前,自由选择只是一句空话。如果通过思考,日常生活背后那个制造快感的无形机制浮现了出来,那就能更深层次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因为人通过思考,获得了生活的主动权。有了生活的主动权,才能进行真正的自由选择。



【访谈】我们为什么焦虑

  “焦虑指数调查”意义不大

  读+:焦虑是不是人类与生俱来?在小国寡民的某个古代,是否也有焦虑?

  吴冠军:至少有一派哲学家认为,焦虑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性状况。因为人们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而没有参与这个世界的制度、知识、秩序的产生,这样就会产生格格不入的焦虑感、紧张感,虽然人们在努力学习、适应,但是有太多的东西是陌生的、不由我们支配,常常就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一个措手不及。这种无力感会是加缪说的“荒诞”,也会是萨特说的“恶心”。

  很多人对“过去”有诗意的想象,“从前慢、向来痴”,包括一些哲学家,比如卢梭就把野蛮人想象得很高贵,认为他们更加自由,没有焦虑。其实不是的,如果把我们拉回到某个节奏很慢的世界,同样会有焦虑,但是内容会很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般不会有直接生存层面上的焦虑,不大会担心荒山野岭、匪盗兵燹、暴病而死;但是在那个时代,这些都是焦虑的内容。

  所以,即使转换古今的视角来看,焦虑也是人类无可消除的感受。

  读+:那么从空间性来说,在高度发达、确定性很强、福利很好的社会环境里,人们是否仍在焦虑?

  吴冠军:仍然有焦虑,只是焦虑的内容和方向不一样。

  在当代中国,焦虑的一大部分是来自工作、职业或者就业。在发达国家、福利社会,这方面的焦虑确实少一些。我在澳大利亚求学生活了很多年,很多外国同学博士毕业后并不是急着求职、进机构,而是休息一两年,去旅游、去放松,或者去某个地方呆一阵,找个阶段性的、项目性的工作做一下,总之不是太急。

  看上去优哉游哉,可是澳大利亚是精神分析的重镇,如果不是人们有需求,怎么会有发达的产业?

  他们的焦虑很多是来自于人和人的交往,人际间的误解与难以沟通,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是如此。在澳大利亚,类似这种焦虑的比例很高,其剧烈程度也绝不会亚于当代中国大城市。

  从这个角度说,很多“幸福感排名”“焦虑指数比较”之类的统计调查意义不大,因为它必须事先设置好关键参数,然而真的想考察幸福与焦虑,我们必须去看各自焦虑的具体内容和成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世界都进入到了一个时刻,就是人际交往的能力在退步,也就是政治能力在退步,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焦虑源于“知识被剥夺”

  读+:从哲学角度来说,我们焦虑的源头是什么?

  吴冠军:我想介绍一位法国学者斯蒂格勒(贝尔纳·斯蒂格勒,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著有《技术与时间》——读+注)的理论。在我看来,他对当下社会的分析,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他提出,现在人们面临着“知识被剥夺”的现状,具体来说是3种知识,对应着焦虑的3个源头。

  第一种是关于“工作”的知识,不断被自动化机器(也包括人工智能)所摧毁。无论你是个优秀的工匠、医生、工程师还是棋手,机器都在不断加速地改写你的工作设置,乃至直接取代你。

  第二种是关于“生活”的知识,也就是人和人如何相处的知识。这个知识通常不被看到,但是很重要,它被剥夺掉之后,改写了人际规则。以师生之间为例,少数老师做了很糟糕的事,但这个社会却在承受它的后果,千百年来煅铸起来的“尊师重道”被颠覆,从这几年老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不信任案例就可以看出。夫妻之间也是这样,去年有个女明星,夫妻吵架,她拿刀把丈夫割了几刀,然后复合、然后又离婚,很多人把她作为赞赏的对象,可是你“敢作敢为”不代表你有智慧“处理”彼此相处问题。

  还有孩子和父母之间,最近连续出现这方面的负面新闻,不禁让人感慨,人和人之间怎么就那么难以沟通?过去是陌生人之间难以打交道,现在是熟人之间、亲人之间都出问题了。

  各种撕裂以后,大家面对伤口也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如何去修复。没有了人和人相处的知识,我们怎么办?很多是交给了“算法”。比如谈恋爱失败,没事,上婚恋网站,它提供比我更了解我的“算法”,帮我找出下一个更适合我的对象。

  第三种是关于“理论”的知识,也就是通盘思考、反思的能力。从我们高校来看,这几年报考文科,学哲学、政治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其实大学毕业,不代表就是有思考能力的人。

  这3种知识被剥夺,构成了3种现代的焦虑,3种焦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代人普遍意义上的精神贫乏。哪怕是一个富二代,家里很有钱,他也会面对自己人生和这个世界而不断滋生无助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焦虑”作为我们人类的大问题,在今后的岁月只会越来越加剧;因为世界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事情发生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少思考。而且还可以补充一点,能说得清楚缘由的焦虑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无助、无力、无奈感。

  “夸夸群”的出现可以理解

  读+:现在出现了“夸夸群”,刚开始是无偿的,后来变成了收费,群主把你拉进去,大家夸你10分钟,10分钟到了就把你踢出去,这是否是都市人焦虑的某种体现?

  吴冠军:“夸夸群”我有所耳闻。应该说,本来还挺有意思。通过“群”的方式来建立远距离联结,加油鼓气、应对压力、抱团取暖,是以技术进步来应对焦虑的方式之一。处在不同地理位置、但却具有同质性工作与生活设置的人,能够建立起一些小的共同体,规定这个共同体内部的话语规则、言说方式,这实际上是很有帮助的。我自己也有个小群,天南地北,都是学术界的同行,大家在里面倾吐心声,有时候也互相“夸”。如果是小群,彼此知根知底,有相似的生活要面对,大家有共鸣,互相认可鼓励,那么这种小“夸夸群”,是有益的,或许也是人类自我发明的一种应对集体性焦虑的新的技术。

  但是发展到“收费群”,彼此不认识,只是为了钱,给钱我就夸你,那其实就又退回到那种陈腐古老的“利益群”,典型如金庸写过的星宿派,只要你还拿得出钱或权,大家就一概谀辞如潮,如此一来,新发明的意义和价值也就被抹消了。

  读+:社会上有放大焦虑、制造焦虑、贩卖焦虑的现象,这背后是什么样的机制?

  吴冠军:加拿大学者娜奥米·克莱恩写过一本书《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其中提到,灾难成了缓解经济危机的惯用手段,这里的灾难既包括由大自然引发的海啸、飓风、地震、干旱,也包括社会暴力行为。这种把灾难看成市场机会的观念,也可以扩展到焦虑,会有人利用焦虑来进行资本增殖操作。

  所以,面对焦虑其实会出来两种应对,A是分析性的、知识性的,B是市场性的、功利性的。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在具体情境下对焦虑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从而增加理解,还是把焦虑变成一个“主题”、强化焦虑以兜售“解药”。

  以现在火热的知识付费领域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焦虑”被不断主题化后,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付费快速弥补“短板”、让自己强起来。然而那些反思性的理论知识的课程,在知识付费体系里处于相当边缘化的位置,连哲学都必须把自己打扮成心灵鸡汤、能当解药或补药吃的样子才能大卖。而最热门的付费课程,职场攻略、金融学、人际交往技巧之类,都是特别具体、号称能给人巨大实利、马上就能解决问题的“知识”。

  面对知识付费怎么判断?任何一种拍着胸脯只要你消费(包括金钱、流量、时间)就可以快速收获解答方案、保证解决问题的课,我称作“一刀流”课程,就是最需要警惕的“知识”。那些反思性的、有知识养分的课程,恰恰都是拒绝拿出包治百病的标准答案的。

如果我们今天访谈的结果,是吴冠军推荐买他的哪本书你就可以豁然开朗、不再焦虑,那请一定在吴冠军这个名字上划个叉。真正治疗性的知识,只会打开你更多的窗口,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当下生活与当下世界,看到问题的复杂面向,获得更丰富的理解。


作者 | 吴冠军

来源 | 长江日报

编辑 | 章申






版权所有:沙龙会s36网站大全 - s36沙龙会体育在线入口 沪ICP备05003394
地址:东川路500号 200241 电话:86-21-622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