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进程中,高等教育为国家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其中,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对国家政策服务的智力支持,至关重要。
对此,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一直在进行努力和探索。新近披露的“星链威胁中国空间站事件”印证了我院师生这一努力。
2021年12月27日,多家媒体报道说,根据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文件,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代表团在12月初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普通照会表示,美国 Spacex 公司发射的星链卫星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中国空间站上的航天员生命和健康构成威胁;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组合体两次实施“紧急避碰”。
根据照会,两次紧急避碰分别发生在2021年7月1日及10月21日:
第一次紧急避碰
美国星链-1095卫星自2020年4月19日起稳定运行在平均高度约555千米的轨道上。2021年5月16日至6月24日,该卫星持续降轨机动至平均轨道高度382千米后,保持在该轨道高度运行。7月1日,该卫星与中国空间站间出现近距离接近事件。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于7月1日晚主动采取紧急避碰,规避了两目标碰撞风险。
第二次紧急避碰
2021年10月21日,美国星链-2305卫星与中国空间站发生近距离接近事件。鉴于该卫星处于连续轨道机动状态,机动策略未知且无法评估轨道误差,存在与空间站碰撞风险。为确保在轨航天员安全,中国空间站于当日再次实施紧急避碰,规避了两目标碰撞风险。
中方照会部分内容截图 / 环球时报
关于这次事件,我院余南平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严佳杰在《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5期发表的学术论文《国际和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星链”计划及其影响》已有前瞻性研究。论文提出星链的大规模部署不仅对太空安全构成新挑战,其对天文观测活动和灾害防御产生影响也可能是国际性的。星链商业化规模运营对他国信息、数据安全与军事安全造成的新威胁是现实的和不可回避的,特别是其新技术融合带来的多样性智能终端与“天空地”信息互联和全域数据交换,将给他国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复合型、交叉型”新安全问题和挑战。因此,当在技术上展望星链本身拓展的“技术星辰大海未来”时,更要重视和警惕背后所蕴含的国家安全博弈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论文的研究揭示,星链计划不仅会对其他国家的国仿安全构成新威胁,也会对其他国家信息主权和信息监管形成新挑战。星链是一种低轨卫星互联网通信系统,可以提供全球无死角的信息化军事侦察和通信服务,同时,它距离地面更近,能够拍摄更加精确的照片,它的数据也会以更快的速度传输,便于指挥官进行决策,自然会对其他国家的国仿安全形成挑战。与此同时,星链具备全球覆盖、低时延、高带宽的通信能力,这样一个庞大的低轨卫星网络,是参与竞争空天信息主导权的强有力工具。
基于上述研究,论文还预测,若星链完成全部部署,将会在整个低轨道布满4万颗卫星,这会大大影响近地轨道的资源利用效率。国际电信联盟对于轨道频谱采取的是“先到先得”原则,且相近频率间会产生信号干扰,原则上不同的卫星通信系统不能使用相同频率。因此,只要空间轨道申报成功,即便星链的卫星还未发射,他人也将无权再使用,后申报项目也不能与之前申报项目产生冲突。如此一来,低轨区域里几乎将被星链卫星布满,这意味着低轨轨道资源越来越稀缺,这也将对太空资源的和平利用产生巨大威胁。
论文特别指出,由于星链计划具备空天一体、互联互通的先进技术特点,同时又叠加美国的军事战略意图,其将从经济、技术、网络、军事等方面对中国构成巨大的“复合型、交叉型”安全挑战,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星链本身所蕴含的技术发展,也要小心应对星链对国际安全产生的巨大挑战。
文字 | 严佳杰
编辑 | 吴宗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