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由沙龙会s36网站大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教研室主办的“稷下”读书会在线上举行。此次读书会由张丽君老师主持,由国际政治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潘林微、荆恬、包敬朝三位同学,以及2021级硕士研究生柴胜男、张竞文同学对《超越国界的活动家》一书内容做阅读分享报告。
包同学介绍了书中提到的经济杠杆与道德杠杆的作用。随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首先,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像人权、环保这类非政府组织,不可避免地受到背后资金支持者的限制,且这些组织大多是以西方为主的,其本身的存在就带有传播西方价值观的功能,这是其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个情况。第二个问题便是书中的网络倡议强调道德、价值观的作用,但这种倡议是否存在一种自我毁灭的情境。即:倡议所依靠的道德价值观念在其倡议运动中丧失了其观念的力量。
荆同学对上述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书中理论和案例两个部分的内容作了简要分享。随后荆同学着重讨论了信息政治,也就是所谓的“人权方法”,通过报道事实促进变革时,指出跨国倡议网络是通过揭露和查出问题,并运用合适的策略,发布信息创造问题,用戏剧性的语言引起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并针对信息政治提出:在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预设立场的情况,在信息的选择上存在偏向性,与事实的情况并不相符,就会导致跨国倡议网络的活动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接着潘同学对于书中内容做了概括性介绍,并指出本书带有非常强烈的西方文明优越论色彩。同时,潘同学提出一个问题:NGO本质上作为游说群体,其诞生和运行势必需要一种像传道先驱那样的内在道德驱动力。但西方近些年在“政治正确”的环境下,片面强调绝对自由、博爱、宽容、平等,就导致社会看起来是在向平等发展,但实际上却是新的歧视、不平等日益滋生,发达国家日益被“政治正确”下的畸形现实所裹挟,实际上与其长期主导的在双重标准下“普世价值”的推行是分不开的。
接着,柴同学分享了倡议网络的行为体的内涵及构成,随后讨论了决定跨国倡议网络成败的两个关键变量:跨国倡议网络所关注的问题的性质;行为体的特征,包括跨国倡议网络和目标行为体。并结合四个案例:美国废奴运动、普及妇女选举权运动、中国废除缠足的运动和肯尼亚的废除女性割礼运动,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述。
最后,张同学对于柴同学的内容做了补充说明,并分享了书中衡量跨国倡议网络影响的标准:第一,提出问题与设置议程;第二,影响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话语立场;第三,对制度程序的影响;第四,对目标行为体的影响。并并补充了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和马来西亚沙捞越邦发生的乱砍滥伐森林问题两个案例,阐述了环境保护跨国倡议活动的特点、过程和结果。并指出“回飞镖模式”在两个案例中成败的重要原因。最后张同学对于本书的观点也提出了一些批判性思考。
张老师在点评环节中指出,本书是阐释非政府行为体行动框架非常全面的书籍,并对同学们分享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与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
文字 | 包敬朝
图片 | 包敬朝
编辑 | 吴宗晏 孙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