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2021级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双学位项目学业指导活动在法商北楼125举行。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教研室于晶、易妍、戴宇辰三位老师作为主讲人,围绕科研是什么、本科期间如何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交流。
科研是什么?
于老师谈到,有同学已经确立了读研的目标。除了学习成绩,科创项目和学科竞赛也是读研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而对于本科新生来说,“科研”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
易老师则进一步补充了科研项目的分类。她介绍道,科研可以分为应用型研究和理论型研究。理工科的实验成果是应用型研究比较直观的体现,而文科通常偏向理论型研究,比如研究一种社会现象并给予解释。从现象到解释,最重要的是后一步,即对现象背后问题的深挖和解释。
戴老师将做科研的过程概括为:研究者对于某个研究主题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再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对此问题意识进行一种回应和解答。做科研不是循规蹈矩的重复过程,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能力、学术品位、学术素养都会体现在科研成果中。
老师们一致建议,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认真上课、读书、积累,是培养科研能力根本性的前提。
关于科创,我们可以做什么?
老师们总结了本科生可以参与的竞赛和科创项目,例如公关策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
在培养自身能力方面,老师们建议同学们关注大夏书院、华师政治等公众号,积极参与书院和院系举办的学术培训活动。
在项目准备过程中,老师们希望大家最大程度地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在科创过程中有计划性地准备并联系老师,如此才能有效地消化老师的指导建议。
于老师认为,同学们应该珍惜团队合作机会。专业性的科创对于本科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读一个领域的东西,所有的数据、资料、资源都可以共享,形成自己的研究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甚至不一定只产生一篇论文。
易老师鼓励大家享受科创的过程,打开视野,怀着真诚合作,带着纯粹的心做学术,莫被功利心所钳制。她也表示,希望大家在大学的平台中抓住试错的机会,科研中难免会有打击之时,但这些更有可能带给我们无可替代的成长经历。
戴老师建议同学们学习使用邮件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他认为相比微信等社交平台,邮件能够很好地保留对话流程的完整性,使交流免于即时通信的碎片化,内容更加详实。
“选择自己的状态,保持清醒”
谈到当代大学生本能性“内卷”的状态,几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于老师提出方向感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中,我们需要学会自洽。懂得取舍,知道自己要什么才是好的状态。
易老师建议大家把眼光放长远,掌握好自己的节奏,保护好自身的兴趣,不要过于有目的性地逼迫自己追求特定目标,在功利中丧失了最初的热枕,这是得不偿失的。
戴老师认为,大学生需要具备主动性。与中学不同,大学的很多机会并不是被强制赋予的,主动性恰恰可以让人收获这些机会。同学们可以参加任何感兴趣的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结识感兴趣研究方向的老师。戴老师最后也提醒道,同学们不要让自己仅仅是陷入忙碌当中,这容易“卷”起来。
文字 | 张伊扬
图片 | 孙凌霄
编辑 | 吴宗晏